熱門文章

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

洪振快︰留日學生與留美學生


留美學生的科技貢獻,對于中國社會的進步有目共睹,評價不存在大的分歧。而留日學生喜好革命、多從事軍政的傾向,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積極或消極,則見仁見智,也許半個世紀或一個世紀之後會看得更清楚。

1898年5月,張之洞在一篇文章里倡導留學,認為日本作為一個小國之所以迅速崛起,原因就在于在此二十年前日本派出了伊藤博文、山縣有朋、--本武揚、陸奧宗光等人到德、法、英諸國,「或學政治、工商,或學水陸兵法,學成而歸,用為將相」,因此「政事一變,雄視東方」。

歷史到了1898年,特別是經歷了1894年甲午戰敗的恥辱,國人在要使中國自強,必須派人出洋留學這一點上已有較多共識,張之洞的認識很有代表性。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留學浪潮也在1898年開始涌動。

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,較之二十多年前清政府第一次派出120名幼童留學西洋美國,此時又多出了另一個可選擇的留學目的地——東洋日本。張之洞在比較留學東洋(日本)和留學西洋(歐美)的利弊時,總結出留學東洋有四大便利︰路近,費省,文同,仿易。即留學日本比留學歐美路途近、費用省、文字接近、模仿更容易四大便利。也正是這四大便利,留學日本在清末成為一大趨勢。

據一項統計,在日本的留學生,1899年約有120人,1903年達1300人,1904年達3000人,1905年底有八九千人,1906年則有一萬三四千人或二萬人。另一項統計則表明,自1896年至1937年,42年間中國人前往日本留學的總人數不下五萬,這些人對中國清末以來的政治、軍事、教育、文化、思想等方面,均有很大影響。

清末官方派遣的留日學生在學習科目上有一個特點,即多選擇學習軍事(尤其是陸軍)、法政和師範。留日學生在清末民國軍政界的影響,從幾個事實可以看出來︰一是辛亥革命的主體是留日學生,孫中山在1913年的一次演講中,曾說留日學生一度十之七八都贊同革命,「東京(留日中國)學生實為中華民國建國最有功之人」。而在民國的歷屆中央政府中,留日學生也一直佔據相當大的比例。有人統計,從1912年到1928年的46屆北洋政府內閣中,留日學生佔內閣成員最多的孫寶琦內閣,內閣成員總人數為26人,留日學生就有14人,超過了半數;佔內閣成員總人數最少的顏惠慶臨時內閣,留日學生也佔到了1/4。民國時期的著名政治人物,留學日本的非常多,如蔣介石、汪精衛等,均有留日經歷。

留日學生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,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最初也是由留日學生介紹到中國的。一般認為,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,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較深、對馬克思主義傳播貢獻也比較大的是「三李一陳」,即李大釗、李達、李漢俊和陳望道。其中李大釗1913-1916年是早稻田大學留學生,李達1913-1920年間三次留日,李漢俊1918年底留日歸國,陳望道1915-1919年間留日。而陳獨秀、周恩來、董必武、彭湃、周佛海等人也均是1921年前留日。馬克思經典著作的翻譯,早期也是從日文轉譯。這一現象,被看作是「取徑東洋,轉道入內」。
與留日學生喜歡革命不同,中國近代留學大潮的另一撥人——留美學生多追求科學及民主,尤其在科學方面對20世紀中國的進步影響很大。

留美學生自94名留美幼童1881年被遣送回國後,公派留美陷于停頓。在1900—1909年間,中國僅約有280余人留學美國。但自1909年起,由于庚子賠款計劃的實施,大批中國學生留學美國,並涌現出大批人才,對中國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影響。

根據清政府的計劃,庚款留美學生「以十分之八習農、工、商、礦等科,以十分之二習法政、理財、師範諸學」。因此,庚款留美學生以理工科為主,尤其以工科為多。清華學校1909—1929年的留美生,學工程學的佔第一位,人數多達404人,佔總數的31%強。

留美學生對中國的貢獻,從一項統計中可以略窺一二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較為重要的252位科學家中,1900—1929年間留美的就有119人,佔到總數的將近一半。這里面有很多閃光的名字,如物理學家葉企孫、化學家侯德榜、數學家姜立夫、氣象學家竺可楨、植物學家胡先,等等,都是留美學生。

另有一項統計,留美、留日學生回國後成為有影響力的名人,其社會身份排在前四位的,留美學生是大學教授、官僚、實業家和工程師,而留日學生則是官僚、軍人、政治家和外交官。從中可見,留日學生成名多靠從政,而留美學生則多從學。

留美學生的科技貢獻,對于中國社會的進步有目共睹,評價不存在大的分歧。而留日學生喜好革命、多從事軍政的傾向,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——積極或消極,則見仁見智,也許半個世紀或一個世紀之後會看得更清楚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