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

新店試食﹕日本村姑 試堂食和菓子


新開張的瀰月屋,以藍色布門簾配上木條圍成餐廳外牆,一看就知是和食店,但放題、清酒、鐵板燒統統沒有,因為它是本地絕無僅有的堂食和菓子店。和菓子作為日本    飲食文化
和茶道重要一環,卻未必是香港人那杯茶,瀰月屋如何取得平衡呢?記者邀得日本旅遊作家林慧美,一同前往試食。

“試食日期﹕2010年12月17日(周五)
時間﹕下午5:30至晚上7:00
人數﹕2人
試食嘉賓﹕林慧美

日本旅遊作家,暱稱「日本村姑」,曾留學    東瀛。經常隻身流連日本發掘當地生活文化、鄉郊特色及山村美食。已出版6本東瀛文化旅遊書籍,包括《東京    島旅日誌——伊豆諸島北部》及《另一個東京》,並為多本雜誌撰寫日本專欄,不定期於叱咤903多個電台節目中介紹日本旅遊與生活。”
餐廳背景
老闆京都學製和菓子
從事日本貿易生意的老闆Jaxon,認為本地坐得舒適的甜品店不多,遂產生引入和菓子店的念頭,兩年來不斷往返日本京都,學習製作和菓子的手藝,並蒐集昭和時代(1926年至1989年)的舊物作店內裝飾,如海報、日本品牌的舊電視機、電話及收音機等,而店內大部分和菓子每日新鮮自製,暫時只設堂食。
環境及服務

富懷舊感覺 榻榻米座略窄

餐廳分為兩部分,右邊是榻榻米座位,角落位置擺放了舊式電視機、收音機、吊鐘和招財貓等,牆上貼有昭和時代的舊海報,恍如舊日日本人家的客廳。餐廳左邊則是木枱椅,仿街道設計,有幾支木街燈,木椅都貼滿和風貼紙,加上不停播放近藤真彥的歌曲,懷舊感覺完整對辦,只是榻榻米座略窄,四方枱只有三邊可坐,老闆Jaxon亦認同,可惜店舖位置有限而未能依照地道設計。
至於服務,不得不稱讚女店員的細心。餐牌沒有圖片,名稱亦簡短含糊,難得女店員自動講解每款菓子的口味和食材,並推介一些時令款式,客人才不會一頭霧水。

食物

店內出品分為湯菓子、和菓子及洋和菓子三個系列,林慧美表示,傳統和菓子並無湯菓子類,而洋和菓子意指西方引入的甜品如燉蛋及蘋果批等。9款和菓子之中,以瓊脂及葛軟滋最普遍地道,尤其是日本人夏天消暑恩物,當地和菓子店甚至會專賣這兩款。
客人親手壓瓊脂

瓊脂恍如大菜糕,店內依照傳統食法,客人自行將瓊脂放入木盒中,壓成麵條狀,浸汁食用。日本人食用爽口微酸的瓊脂,多數配醋或豉油和芥辣,少有甜食,瀰月屋不設傳統的鹹食法,而配柚子蜜、梅蜜或綠茶汁食用。點試了柚子蜜,瓊脂配柚子味道清新但單薄,其後據Jaxon所說,擔心傳統食法港人不會受落而變出這些甜口味來。

葛軟滋也呈半透明,但口感帶煙韌,除了傳統配黃豆粉食法,店內還提供抹茶粉,粉末與葛軟滋分開上碟,Jaxon表示客人可按喜好沾上合適分量,建議黃豆粉配原味葛軟滋,抹茶粉配較甜的黑糖葛軟滋。自家製的葛軟滋口感不俗,與地道口味相若。
湯菓子為港人而設

湯菓子款式有如中式糖水,如芝麻糊、紅豆湯及紫薯等,點試了牛乳淮山,微暖的北海道    牛奶香滑足料,切成條狀的新鮮淮山鬆化爽口,另備一壺薑汁讓客人自行添加,這配搭雖不是日本地道做法,但感覺滋潤討好,並不甜膩。Jaxon其後解釋,湯菓子是為切合本地人口味而設,將精緻和食概念融入中式糖水,糖水分別配上薑汁或蔗汁等,芝麻糊也講究地以3種芝麻混合製成,並以精緻的方式呈現。
焗蘋果批 肉桂香飄飄

至於洋和菓子,點試了店員推薦的招牌    焗蘋果批。圓球狀的蘋果批,賣相吸引,原個蘋果焗香,已去核並釀入吉士,果肉酸甜適中,散發淡淡肉桂香,相信是即叫即焗。

總結

上碟精緻 贈茶佐食更佳
整體甜度適中,店內似乎刻意避開偏甜的和菓子如落雁,值得一讚是和菓子上碟合乎應有的精緻,如葛軟滋底下舖有葉子,燒甘栗菓底下墊著印有甘栗圖案及店子名稱的白紙。若可為客人提供免費的熱抹茶佐食,品和菓子的體驗會更完整,客人要另付$30,才能飲用新式花茶和綠茶,建議多人的話,可一次過品嘗指定菓子和花茶,比較划算。
文﹕黎雪琼
圖﹕陳智良
編輯:羅紫瑛
美術:SIUKI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