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文章

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

東瀛‧火紅‧揚物


高級壽司、爐端燒、燒肉、串燒、拉麵,都變成美味通識。近年這「東瀛通識課」內容,更擴展到揚物!揚物是日本語,即炸的東西。天婦羅繼續高貴,種類愈食愈多;日式吉列豬扒
呢?專門店開不停,鬥到你死我活;連一直備受忽視的串揚也殺入香港。東瀛揚物,正式「入屋」成為日菜新星,在飲食界冒起、火紅、炙手可熱……咋……
撰文:黃海晴
把食物的鮮味封存
揚物(炸物),是最受歡迎的日本料理之一,在當地地位與壽司爐端燒看齊。日本人的揚物,大抵都是將食物蘸上粉漿,放在油中炸得恰到好處,藉脆漿把食物的「青春」留住,將最新鮮最美好的狀態封存,吃的既是粉漿的香脆和甘香,還有食物的原汁原味和最鮮活的質感。日本炸物最廣為人識的是天婦羅、吉列和串揚(又稱串炸),歷史長達300年以上,有的從別國傳入,有的源於本土。也許你覺得,都是把食物放進滾油中炸熟罷了,有何特別?錯了錯了!須知道再尋常的東西,落到凡事專注認真的日本人手裏,都會變成一門藝術。炸物也一樣,經過日本人反覆鑽研,上述3種炸物已成為專門,無論材料、粉漿、所用的油、油溫、炸的功夫以至炸出來的口感統統講究,成就3種不同的脆炸風味。準備好未?現在帶你落油鑊!

穿了絲襪的蝦
3款日本炸物中,最得我心是天婦羅。它又名天婦良(Tempura),源於葡萄牙文Temporo,是烹調之意。其起源眾說紛紜, 據講是16世紀末由一位到長崎的葡萄牙傳教士傳入,他將魚沾上麵粉油炸來吃,後來傳給日本基督徒,再傳遍日本各地。至17世紀已有日本小販在街頭炸新鮮魚蝦,相信就是天婦羅的雛形。由於脆漿貴乎薄,所以很適合用於海鮮和蔬菜,用料一般較矜貴。一級棒的天婦羅,一定要熱辣辣兼脆口,脆漿要薄而脆,材料要原汁原味,吃罷不會有油膩感。日本人通常會先吃海鮮,然後吃蔬菜,最後以白飯佐吃填肚。
要做出好的天婦羅,有4大條件:首重材料新鮮,同時用上等靚麻油炸,脆漿要調校得好,油溫也要控制得宜,每家店都有自己的配方。試過多家專門店,還是覺得名店稻菊做得最好。據該店的天婦羅師傅Sakuma謂,店子用的粉漿由兩種日本小麥粉「昭和」與「日清」混合,前者炸出來硬身,後者軟身,炸出來軟硬適中,粉與蛋漿的分量參半,質感夠晒稀薄;師傅亦會因應材料蘸適量粉漿,既不過厚,也不太薄,保持食物水分。油則選巴西芝麻油溝日本粟米油,香得來不過濃;而油溫則保持在攝氏180度,憑經驗控制炸的時間。加上粉漿逐少製兼頻頻換新油,天婦羅顏色總是呈淺金黃色,脆脆薄薄。當然,深得老饕激賞,還因為天婦羅款式又多又靚又時令,半巴掌大的日本大蜆、苦瓜、岩蠔、松茸統統都可做成天婦羅,每次來吃都有新鮮感,即點即在席前炸,吃到的是傳統工藝,也是季節滋味。

熱爆吉列豚
這陣子吉列豚好Hit!熱到專門店開不停,箇中原因除了一窩蜂,或許是大家開始懂欣賞箇中美味。吉列二字是英文Cutlet的譯音,源自法文Cotelette,意指切出來的肉,後來專指將肉類沾上麵包糠油炸,在明治維新時代傳到日本。日式吉列豬扒(Tonkatsu)的前身,據說是奧地利名菜維也納牛肉(Wiener Schnitzel),只是日本人將牛改為豬。與天婦羅不同之處,是需蘸麵包糠炸,粉漿質感較厚,勝在鬆化香口。一塊美味的吉列豬扒,入口要鬆脆不滲油,粉漿不易脫離,豬扒要肥瘦適中,不太腍不過韌,無臊味兼爽口多汁。由選豬的品種、調校粉漿、製麵包糠、用油都要一絲不苟。
豚組、銀座梅林、勝博殿……近年吉列豬扒店鬥生鬥死,但「豚中之王」仍是開業16年的老大哥Tonkichi。好吃的秘密,在於其麵包糠。以日本麵粉和秘製麵包製造,烘焗和風乾時間長,質感脆而不油膩;豬扒選脂肪均勻的日本豚肉,並先揼鬆才放進日本炸物專用的植物油中炸,脆漿呈刺狀般豎起,金黃鬆化,豬扒嫩滑又多汁。經過比較,此店在細節上也做得好,椰菜絲又爽又凍,豬扒醬酸甜有致,難怪一直深得食家青睞。

脆炸版串燒
在吉列豚大熱的同時,一直未成氣候的串揚悄悄冒起。串揚即以竹籤串起食物,蘸粉漿和麵包糠來炸。我說它是平民版天婦羅,也是輕盈版吉列;材料只是平凡的豬牛雞,炸漿沒加蛋,只蘸麵包糠,外層比吉列薄,脆口感覺更持久。這炸物源於大阪,已有80年歷史,初期是立食,一串有多件,配啤酒當小食,在日本極普遍。
不過此風在香港畢竟仍在起步階段,選擇不多,要吃只有到尖沙咀的Kushi Studio。此店來頭不小,有大阪串炸名店Daruma撐腰當顧問,食材大部分日本進口,注重新鮮;串揚配方也來自日本,粉漿以低筋麵粉和木魚高湯混合,麵衣夠薄之餘,更可提鮮。麵包糠也是日本貨,炸時不會太吸油,又脆又乾身,放在天天換的日本大豆油和米油內炸,味道較輕,炸的時間神速,材料的味道很鮮活。要吃出地道風情,不妨學日本人先吃關東煮,串揚則由清淡的海鮮雞肉吃到濃味的牛肉雞肝,最後才吃蔬菜,還要邊吃邊「隊」啤,才夠Free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